【中国包装网讯】提起刺绣,人们脑海中可能浮现出这样的画面:纤柔女子手执绣花针,牵引着五彩丝线,在绣面轻快飞舞。但在江西南昌市西湖区的赣女绣庄内,十几名绣娘却正向一位年过半百的老先生拜师学艺。这位老先生叫顾玉纯,是江西省省级“非遗”宣纸刺绣的传承人。
顾玉纯的祖辈长期从事刺绣艺术,他自幼耳濡目染,对传统刺绣情有独钟。1983年起,顾玉纯便利用业余时间向父辈学习“纸绣”技艺。作为“顾家纸绣”传承人,他开始思考:这门精致的家族艺术能否与社会共享?
在研习和继承中,顾玉纯发现:“纸绣”的原始状态太过粗糙古朴,传至当代,已不完全符合人们的审美习惯。如何让“纸绣”重焕生机?顾玉纯开始研究、揣摩各种刺绣风格,研习中国各类书画艺术。在传统艺术中沉浸了近20年的顾玉纯,渐渐萌发了用刺绣来表现传统书画艺术的想法。
“书画艺术能在宣纸上保留相当长的时间,那么,在宣纸上刺绣,效果如何呢?”很快,顾玉纯把想法付诸行动。2003年初,他自筹资金在南昌市古朴的绳金塔下办起了赣女绣庄,全身心地投入到水墨画宣纸刺绣艺术的研发中。
然而,这一做法却遭到圈内朋友的反对。“他们认为,在纸上刺绣属于另类,不可能有人会接受。此外,刺绣在纸上难度非常大,针在纸上一戳,纸就马上会裂开。”面对质疑,顾玉纯选择了坚持。
怎样才能找到适合刺绣的宣纸,是摆在顾玉纯面前的第一道难题。他多次前往安徽省宣城市逐一走访宣纸厂商,与制造宣纸的老师傅交流、学习,同造纸工人一道蒸煮、漂白、打浆、加胶、贴烘,大胆探索和实验,不断调整宣纸成分的配比。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达数年近百次试验,顾玉纯终于制作出了具有足够韧度和厚度的宣纸。
有了合适的宣纸,仅仅是前进了一小步。传统中国水墨画是用“墨”作画的,墨是流动的,水墨刺绣则是以“丝线”作画的,丝线是固态的。要以固态体现流动,反映出墨的浓淡干湿变化,营造出水墨画空灵含蓄的艺术境界,这对丝线的色彩和亮度提出了苛刻的要求。
顾玉纯认为,传统刺绣线料大多采用绚丽多彩的光线,并不适用于水墨画类。于是,他根据水墨画“墨分五色”的技法,投入人力物力,潜心钻研色线染制工艺。经过艰难攻关,他终于成功研发出宣纸刺绣艺术独有的亚光绣花线。
2006年6月份,顾玉纯尝试着用针尖在宣纸上绘制第一幅“水墨丹青”。经过整整3个月的精心绘制,一幅长1米、宽0.5米的《双鹰图》跃然纸上,标志着顾氏宣纸刺绣艺术的诞生。“这是一个独创,把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浓淡之分、层次感都绣出来了,它的发展前景非同一般。”中国近现代书画收藏家吴印水对顾氏宣纸刺绣艺术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
近年来,在顾玉纯相继完成了《八大山人系列》、《郑板桥系列》、长卷《落霞孤鹜图》、《兰亭图》等中国书画宣纸刺绣精品,逼真再现了原作酣畅淋漓的水墨效果,其深藏不露的细腻针法,特别是《兰亭图》,获得了2008年“山花奖”银奖;2015年,《青花荷花》被中国刺绣艺术馆收藏;2016年,《猴》获得百花奖金奖……如今,顾玉纯的宣纸刺绣先后被中国女排等团队组织永久收藏,宣纸刺绣出口订单更是源源不断。
在宣纸刺绣艺术迈向产业化、规模化的同时,顾玉纯将更多的心血放在了技艺传承上。“非遗”是一种文化,文化的传承依赖于一个个具体的人。然而,顾玉纯的儿子顾志鹏起初对刺绣行业并不以为然。顾玉纯不急不躁,以顾氏家族出现的名人、事迹言传身教、谆谆诱导。前人的榜样使顾志鹏内心触动很大,并最终辞去工作,转而投入继承“宣纸刺绣”技艺中。随着时间的磨炼,顾志鹏发挥年轻人敢想敢干的风格,连续研发了丝织品刺绣工艺、丝绸宣纸刺绣工艺、陶瓷刺绣工艺,并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
一张纸、一幅画、一根针、一根线,在赣女绣庄,一群绣娘聚精会神地飞针走线。14年来,顾玉纯打破长期以来家族技艺不外泄的禁锢,培养了一批批“宣纸刺绣”艺人。“我的愿望不仅仅是将‘宣纸刺绣’做成江西的一张名片,还希望它能走出国门,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顾玉纯说。